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

无双 442 0

鲁迅不是“弃医从文”,而是“弃文从医”,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。笔者曾撰文质疑鲁迅为何弃医从文,但得到的回应却是一片掌声。鲁迅曾以“吾曹不出如苍生何”的“狂”相示人,如今,却成了一个“鲁迅的儿子”、一个“爱而不敢言之”的人。《鲁迅与他的儿子》一书在网络上走红后,就有人对这本书进行了这样一种评价:“在鲁迅身上,除了小说和杂文,他还留下了一个人的思想、一个家的温暖、一种生活方式、一部民族国家的历史。”这本书也有人指责:“鲁迅一生只有两个儿子,一个是他的秘书许广平。”

弃医从文的关键是“鲁迅”

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?他说:“我觉得,要救中国,非用鲁迅不可。”

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。

事实上,我们如果看一下鲁迅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:他在24岁时还在当学徒,26岁时才成为了正式的职业医生。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绍兴府医院当一名针灸师,这份工作一直干到30多岁。后来又改行学医,直到42岁才成为了一个职业医生。也就是说,鲁迅是用了整整14年才弃医从文的。

在此期间,鲁迅所写的杂文中有很多关于医学教育的文章,这些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医学教育的不满。

鲁迅曾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:“我现在对于医学,完全没有信心了。但我又不能不研究到自己身上来,因为我还有儿子要养活……我想对他们说的话是: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(《许寿裳致鲁迅手信》)。可见,鲁迅当时已意识到:

“不一样的鲁迅”

在笔者看来,鲁迅之所以能成为鲁迅,是因为他既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,又能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保持清醒。

鲁迅最大的特点是“不一样”,这体现在他对现实和未来的追求上。

有人说鲁迅是一位“先知”,他能预见未来,所以他要弃医从文;也有人说鲁迅是一位“先知”,他能看透现实,所以他要弃医从文;还有人说鲁迅是“先知”,他能洞察未来,所以他要弃医从文。

但实际上,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。难道鲁迅在学医过程中没有遇到过困难、挫折吗?

说起放弃学医的经历,鲁迅还有一段血泪史。

1903年6月11日上午11时许,鲁迅在绍兴城东门外上清寺外坊出生。

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

鲁迅于1918年11月赴日本,准备留学。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呢?这与当时中国的时局有关。

清朝末年,中国积贫积弱,西方列强欺负中国,民族危机日益严重。从1895年开始的甲午中日战争,使中国更加贫穷落后,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损害。鲁迅当时在国内的状况非常糟糕:先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;后来是北洋军阀控制了清政府的权力;最后是北洋政府被日本人所控制。在日本留学的这段时间里,鲁迅一直在想:国家出路到底在哪里?如何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?他甚至在想,国家民族之命运系于自己一人之身。

鲁迅在日本待了差不多有一年时间,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,他看到了大量西方文化和先进知识。这些知识和经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具备的。鲁迅觉得只有到国外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,才能改变中国人目前的落后状况。

弃医从文,是为了中国人的良心

鲁迅曾在《随感录四十》中写过:“我是没有什么野心的,我不过想做一件事,就是做一条真正的好汉,我的理想是‘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’。”

鲁迅曾说:“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须在这里开一个窗,大家一定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来调和了。没有更好的办法了。”

他也说:“我希望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。能做事,能发声。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人滚烫”、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”。

鲁迅说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。…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‘不在沉默中爆发’的传统”。

与医学决裂,是为了实现理想

在《论再生缘》中,鲁迅写下了“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,然而我还不料,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”等诗句,可见鲁迅在书中流露出的对中国医学的厌恶之情。

鲁迅认为,“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,凡是愚弱的国民,即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;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”。由此,鲁迅痛斥了中国医学“不要人性命”的行为。在《南腔北调集·题记》中,鲁迅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:“凡医治病,必须先辨明原委……故曰:‘知其白者,守其黑’;又曰:‘知其白而守其黑’。”

鲁迅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他在《拿来主义》中写道:“‘拿来主义’只有三句话:拿来!

父亲的影响

鲁迅说:“我的脾气,也还是从小如此。父亲做什么,我就做什么。父亲不能禁止的,我就要去做。”

鲁迅父亲是个善良的人,但他却不想让孩子们做个好人,这让鲁迅很苦恼。于是他对孩子们说:“你们长大之后,不要做一个好人,要做一个有本领的人。”

于是鲁迅说:“我想要学医,可以救中国人的病。”

他还说:“中国人最怕死,所以有‘我以我血荐轩辕’的话。”

在鲁迅眼里,儿子们如果要学医,一定要学好;如果要学文学、做一个文学家或科学家,也一定要学好。

鲁迅对自己的儿子们要求甚严,他对儿子们要求:“将来无论作什么工作,都一定要给国家做些事;为父母争光!”

鲁迅说过:“孩子长大后若是做了医生,只能是在父亲和母亲的阴影之下工作;若他们不愿意去当医生,我便帮他们找个别的职业来做……”

“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:他可以为了一件事就跑去做;而且是全心全意地去做。

鲁迅:爱而不敢言之

“我要用我的笔做武器,为国民的精神写一张底片。”——这是鲁迅在《拿来主义》里的话。

鲁迅的一生,爱而不敢言之,是他最大的特点。鲁迅与许广平相恋,但怕许广平会有危险;他与许广平结婚后,却又担心会影响到许广平的写作事业。

在这本书中,不仅有鲁迅对妻子和孩子的深情告白,还有他对妻子、对孩子们和朋友们的真挚情感。

而在这些深情告白里,你会发现有一种情感:那就是父亲对儿子、爱人对家人的感情。

鲁迅爱自己的两个儿子,他在给两个儿子取名“周海婴”和“周海桑”时,都用了一个“海”字。

鲁迅认为,大海是博大、包容、丰富的象征。他说:

“我要人们懂得‘宽容’两字的意义……要善于容纳别人,容得下别人的缺点和错误……”

许广平爱自己的丈夫,就像她爱鲁迅一样。她说:“如果一个人了解我丈夫太深、太丰富了,那他就会逐渐地丧失我了。”

她说:

“孩子是父亲上一辈所遗留给我们最宝贵最永久也是最难得、最珍贵的一种东西。”

一个如此特别的人,是鲁迅不敢提及、不敢示人的。

标签: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

复制成功
微信号: A15586903116
6年诚信商家,24小时在线
我知道了